伤芯倪光南:最难的事总得有人做
2018-04-28 12:34:23
  • 0
  • 2
  • 10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邹佳琪

   4月25日消息,早上9点,中关村银谷大厦,79岁的倪光南院士没有挤高峰时间的电梯,而是选择爬了8层楼,来到与约定的会议室。

  中科院院士倪光南,联想的首任总工程师,“柳倪之争”是上个世纪末的风云事件,助手梁宁的万字长文《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让他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梁宁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为了这个梦想被一个又一个人利用,而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还是宁可冒着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风险,还是继续尝试、继续努力。”

  对此,倪光南只有三个字,不评论,“说到具体企业就不好了” 。

  没有倪光南,会少几个上市公司?

  要不是中兴事件引发“中国芯”的讨论,要不是梁宁的一篇文章,倪光南的往事可能不会被提起。

  梁宁曾经是倪光南的助手,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等工作。

  1999年,李德磊(方舟科技创办者)找到60岁的倪光南,一直为中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芯片而耿耿于怀的倪光南看中了李德磊的技术队伍,为李德磊找钱、找政府、找资源,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诞生。

  梁宁描述,芯片做出来后,困难才刚刚开始。绕过专利保护,却发现中国没有自主设计核心电路板的能力,自主做出NC产品原型、做出公板后发现没有配套软件可用,使用国产软件后遭遇文档格式不兼容及用户体验低下等问题。

  梁宁形容“溃败如山”,“从此我们成了很多人的笑柄。尤其是倪光南院士。”

  一提到这段往事,倪光南笑了,他看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她写是她的事,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

  2006年媒体的报道中这样描述方舟的破灭:方舟承接科技部的“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搁置,方舟大厦拔地而起引起科技部警惕,直呼看错了李德磊的倪光南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但倪光南认为应该全面看待“方舟”的失败,企业失败不等于团队或技术的失败。“方舟没了,李德磊跑掉了,这当然是失败,但是对于所有参与方舟的人来说,是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梯,团队和技术通过这个过程成长了。”

  “李(德磊)这些人是坚决要批的,但是不能伤害到这些团队。没有经过研制方舟CPU的磨练,君正CPU可能就没有了。”在方舟主管研发的刘强后来创办了君正公司,这家公司在2010年顺利IPO,生产的芯片用在周鸿祎的360摄像机、和雷军的小米手表等产品上。

  1.0不好用,也得有人做

  李德磊找倪光南“制芯”的那年,倪光南被联想集团解聘。

  联想是以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这是柳传志说的,而这个系统由倪光南主持开发。

  上世纪80年代初,44岁倪光南放弃了加拿大相当于国内70倍的工资回国,在中科院计算机所,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发明了“汉卡”,这个系统让联想拿到第一桶金。

  后来,倪光南力主自主核心技术,1993年起提出筹建集成电路联合设计中心,1994年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合资建立芯片设计中心的意向,准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但这并没有获得柳传志的支持。

  1995年,倪光南被解除联想总工和董事职务,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纷纷中止。

  1999年,倪光南被联想集团解聘。

  “柳倪之争”有许多解读版本,在那之后十年,鲜少在媒体谈及这段往事的倪光南说,“不后悔被扫地出门”。

  倪光南也并不吝啬从专业角度谈论联想,在2009年他曾撰文详解联想股权一事,文章批评了联想“漠视自主知识产权”,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认为联想做“贸工技”的7年是“之字形”弯路,“当时华为的技术还没到联想的水平,华为现在的发展证明始终坚持发展核心技术的路是可行的”,倪光南说。

  做国产CPU,坚持“技工贸”,梁宁在文章中说,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固执的坚持中国非要自己做这些东西”,“为什么经历过失败、非议,还要坚持”,对于这些不理解,倪光南对表示,“没去考虑这些事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去争取,你如果仔细想一下,什么事情往往1.0不太好用,那没人做就不去做了吗?也得做。”

  “1.0不一定是失败,1.0只是一个过程。没有1.0哪有2.0呢?”,倪光南说,我们能够做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去争取,第一个版本成功不是很容易,但要做得更扎实一些。

  倪光南的预言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去年中兴被罚11.9亿美元后,倪光南在一次会议演讲上说。

  尽管已79岁高龄,倪光南经常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论坛或发布会上。

  最近的一次报告是4月20日,在安徽的一个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我们要聚焦突破核心技术难题,争取实现‘弯道超车’,以牢牢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他坚持自主研发,更多的考虑是安全可控性。因为这一考虑,倪光南曾反对和抵制微软为中国定制的“Windows 10政府版”,并建议相关部门停止采购和使用,2004年时还曾反对政府大量采购外国软件。

  “这些年最怕的问题是不给你机会用”,对于Wintel(微软与英特尔的合作联盟)的垄断,倪光南表示“特别是软件,完全可以用盗版或廉价的、免费赠送的版本打击你”。

  倪光南希望中国政府采购给予支持和引导,因为“中国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人,最关键的是不能保证有人用”。倪光南不止一次阐述过这个观点,他以微软为例,任何软件都是用出来的,海量的人在使用,就等于无数人在帮它找漏洞,正因如此才能版本升级。

  为了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2013年倪光南发起成立了“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希望依靠应用商店模式构建的软硬件生态系统是一个突破口,而国内的七八家企业需要统一标准。

  倪光南在的移动通信的迭代的技术进步看到,5G时代的未来,中国很可能实现从“并跑”到“领跑”。

  倪光南曾希望联盟成立后,1-2年内从替代XP开始,从桌面实现国产化替代;3-5年内,扩展到移动终端,逐步替代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

  这份时间表自公布起就引起了质疑,倪光南也向坦言,“群众团体能做的很有限,更实际的,联盟没资源,也没钱、没人、没权,没用,只能表达愿望,他更希望在政府层面能够重视和引导。”

  梁宁在文章里写到,她被倪光南拉去商议如何推动在移动场景下的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就像10多年前一样,只要搞定知识产权问题,选择技术路线,找会干的人,投入干,CPU/芯片就能够做出来。搞不定的依然是操作系统。差距大的依然是生态。”

  倪光南自己也承认,难的是生态。

  梁宁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世人眼中,他是一个唐吉柯德。被柳传志逐出联想,曾经推动的重大项目未能完成。为了这个梦想被一个又一个人利用。而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还是宁可冒着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风险,还是继续尝试、继续努力。”

  倪光南说,不评论。

  自主开发的这一路走得艰难,倪光南说,这很正常,哪个企业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就看你做什么事情,我觉得这种事也得有人做。

  在被问到“是什么支撑着你20多年一直在做自主研发?”,他平静的说,还是根据经验,我们的背景就是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很少有机会人家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你。

  1995年,联想推出了第10万台微机,倪光南那时在发布会上说,希望到2025年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计算机产业能让国民主要地用我国自主开发和制造的,具有自己品牌的微机来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